在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,收藏着一封70多年前的烈士家书(复制件)。这封情真意切的家书出自新四军白衣战士张贤之手,是写给他的妻子——同是白衣战士的庞露。信中,张贤表达了对妻子的想念之情,“我今来信之要求,希接信后即速复示,便寄照片一张给我,以解远念为盼”。
2009年12月30日,庞露辞世。2010年元旦,儿子张克宁将母亲的骨灰安葬在南京,也给父亲张贤购置了一个墓穴,将战争年代父亲写给母亲的信作为唯一的遗物放入墓穴中。
张贤(1915—1946),是上海宝山县(今宝山区)祁连村顾家巷人。1934年,他进入上海同仁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学医。1937年8月13日,日军在上海发动侵略战争后,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。1938年春,经中共地下党员李建模介绍到浦东时疫医院任医生,在此期间他与医院护士庞露相识,结成了亲密战友和终身伴侣。
庞露(1921—2009),原名庞月娥,出生于江苏常熟县塘桥镇(今属张家港市)一个贫民家庭,很早就因贫困辍学,被送给人家当童养媳,受尽苦难后逃离,只身来到上海,在一家诊所学习护理。1937年1月,在表姐的帮助下,庞露到上海大德助产学校实习,后进入上海难民收容所,在那里认识了老乡共产党员李建模。1938年8月,她被派到上海浦东时疫医院工作,开始以护士身份作掩护,配合李建模做通讯员工作。在时疫医院,她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——张贤。
常熟沦陷后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(简称“民抗”)成立,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,反抗日军侵略。当时军中医生极为缺乏,1939年1月,在李建模动员和介绍下,张贤和庞露决定前往常熟创办后方医院。1939年2月初,夫妇二人变卖首饰,用积蓄购买药品,经化装后携带购买的药品、医疗器械乘船辗转来到民抗驻地阳澄湖畔,借用群众民房办医院。后方医院其实并不在后方,是一所流动医院,医院在湖上流动,有时离敌人据点仅五六里路,没有武装保护,张贤担任院长,既负责医疗又兼管总务、警卫。不仅为参战伤员疗伤,还经常帮助湖区穷苦百姓治病。
1939年7月,后方医院与叶飞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军(简称“江抗”)卫生队合并,组成江抗后方医院,由团卫生队队长林震担任院长,张贤担任休养所所长兼医院医务处主任,庞露负责护理部工作。9月,江抗西撤至扬州一带整训,留下的后方医院负责护理留下疗养的36名新四军干部、战士。11月6日,原民抗政治部主任杨浩庐回湖区,以康复的36名伤病员为骨干,成立新江抗,坚持在湖区斗争。后方医院继续在湖区收治伤病员,并吸收了一批青年学生、工人、青年农民以及少数医务工作者,为提高他们的技能,张贤和庞露等自编教材、自己授课,办了多期培训班。
1941年,庞露到新四军军部抗大五分校学习,参加了句容、溧阳、溧水一带的反“扫荡”斗争,后来分配到新四军六师十六旅任卫生班教员。6月,新江抗正式编为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。文章开头这封信大约就是写于这一时期。随着形势的变化,后方医院人员随军挺进苏中、苏北。在江抗后方医院工作期间,张贤夫妇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1946年1月,张贤任华中医务职业学校教务主任,7月调任淮北七分区卫生部部长。7月初,张贤从洪泽湖突围归来,组织安排张贤撤离。当得知还有伤病员未救出,张贤就执意要重返前线。当时庞露刚生第二个孩子,心情十分复杂,对他说:“这边(淮安)工作也需要你,你就不要去了,万一牺牲了叫我怎么办?”张贤安慰说:“万一我牺牲了,还有组织,组织会照顾你的。参加革命就不能怕死!”张贤还把自制的两个笔记本交给庞露说:“留下这个,作个纪念。”第二天,张贤在大儿子张克宁的哭声中走出了家门,奔向洪泽湖区……此去后,张贤再也没有回家,年仅25岁的庞露带着两个儿子投身解放战争的洪流,继续奔赴各个战场,身边始终珍藏着张贤写给她的这一封信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庞露多次致信洪泽县(今淮安市洪泽区)政府,请求寻找张贤遗体,但没能找到。庞露继续在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。因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贡献,庞露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三级解放勋章。
如今,阳澄湖畔的沙家浜已建成红色旅游经典景区,在后方医院疗养的战士抗日事迹也被编写成戏剧《沙家浜》流传大江南北,这封情真意切的红色家书陈列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供人们瞻仰。人们永远铭记这对曾在芦苇荡里战斗过的白衣天使!
张贤写给庞露的家书(复制件)
张贤
庞露
审核:综合办公室
终审:党委宣传部